博客,一种生活形式

我过去使用过好些博客,或是尝试用gridea,或是尝试用hexo,还尝试自己搭过许多……然而至今——正如这篇文章的存在所昭示的那样,它们无一善终。如今,我再次搭起博客。

过去每次用博客,我多少要写一篇“镇站之文”,好像是要对什么发起进攻的檄文似的。《我之博客观》讲了博客的功用,多少也讲了自己写博客的初衷;《枕流阁记》写的我做博客的目的,完完本本地道出了博客背后的那个我;《再建博客记》又描摹了我再搭起博客的心理,更进一步踏进自我的精神世界。几篇文章一篇接一篇的向精神的领域迈进,大概揭示了我好些年来的变化吧,但正如我这些年的变化一样,它们随着我的博客一同消逝了。如今,博客再卷土重来,随之一道重塑还有我自己,那么不妨就再写一篇文章,更加全面地讲讲我与博客好了。

(壹)

让我从“结构”说起吧。

最近做了许多研究,关于精神、语言和人类社会的。越是研究越是发觉:“结构”,实在是个十分重要的东西,乃至于成为最重要的东西。所谓的结构,即指一个系统中事物之间的关系。而事物,就事物的同一性而言,则是完全由事物的构成性例外所保障的,也就是“A=A”由着“A不等于A以外的事物”保障。这样一种构成性例外的存在,正是在结构中所形成的。这也即讲:事物的存在正是由系统的结构保证了的。

这样的结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这样的结构本质上是符号系统的结构,是存在在人的感知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。在认识之中,认识的对象——我们所称之符号的事物之间因一种“语法”而恰到好处的发生关系,形成一种巧妙而恰当的结构。这就像一个孩子学习语言那样,在词语——或者是音素——的相互勾连中,它把握到语法的存在,构成了它脑海中的语法结构。

然而这样的结构,绝不独属于一个人。就像一个人自己,一个原始的出生了的人,绝无可能在自言自语——一种绝对的自我的言语,而非以自我为客体来言说——中诞生语言,正因个人行为仅是言语活动的胚胎,但语言却是在社会的语音循环中发生出来的。结构,作为一个交互中诞生的产物,必然的是在社会中,在一个循环之中生成的,这样的过程,我们称其为“生活形式”。

240.关于规则是否被遵守的问题,没有引起争论(比方说在数学家中间)。例如,人们不会因此而争斗。这也属于我们的语言运作(例如,作出一种描述)立足于其上的那个框架。

241.“那么你是否说人们的意见一致决定了什么是真,什么是假?”——人们所说的事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;人们在所使用的语言上取得意见一致。这不是意见上的一致,而是生活形式上的一致。

242.如果语言要成为一种交流工具,那就不仅必须有定义上的一致,而且还要有判断上的一致(无论这听起来多么奇怪)。这似乎要废除逻辑,然而并非如此。——描述度量的方法是一回事,发现和陈述度量的结果是另一回事。不过,我们所说的“度量”也是由度量结果的某种恒常性决定的。

博客到底是什么呢?我从前觉得是一种外在的工具,后来觉得是一种内化了的出口,如今,细细想来,大概就是一种生活形式——哪怕是处在人的想象中的一种生活形式。想象也无所谓,符号本就来自于人的感知。

在这样一种生活形式中,博主撰写文章,把自身的思考和生活转换成文字,用仅仅属于自己的言语活动的方式表达出来,阐发理解、形成输出。如果可以的话,读者还可进行反馈,在邮件或者评论系统将自身的见解告之博主。这样的生活形式,最大的好处,正在于这种“仅仅属于自己”,它只属于博主,全然地收到博主的掌控,并不似那些公众平台,使言论者如赤身裸体般置于群体之中,但它又并非是自言自语,比起日记等还要显得开放,在这样的生活形式中,博主几乎仅仅借着自己一人创建了一个结构,一种符号系统,完成自己的存在。

在互联网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生存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当下,个人已经势不可挡地被渗透和裹挟,以至于无法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活着,进而一种主体性也在无穷尽的他者的侵扰下丧失了,最典型的特征就是:当代人的表达能力的丧失和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能力的丧失。

而博客这种生活形式,正因其的自我性,却恰到好处的成为了一种工具,一种对抗这个互联网生活形式的工具。在博客中,人的表达能力重新出现,进而人又重新掌握了自身,重又能够选择自我的人生,人的主体性再次显现,人的自我再度等同于自我,完全的同一性在这里重新形成,人重新成为了人。

(贰)

当我在撰写本文时,我的一位友人恰好失恋,我正是一边安慰着他,一边写着这篇文章的。

失恋当然痛苦,然而这是为什么呢?我想,大概来自于一种缺失。我们爱着,把自己交予其中,但是她却离开,然后消失不见,随之带走我们用来爱着的那一部分,这样一种缺失,最终令我们深深痛苦。失恋——失去爱恋——无外乎就是这样了。

变成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非常简单的事情。深爱一个女人,随后,她消失于某处,这就行了。

这样一个过程,实在是太过简单了,简单的以至于过分的普遍了。我们的生活大概也是这样。把自己的一部分交予某物,接着这某物在变易中消逝,随之带走我们的一部分,我们借此受伤痛苦。在往复循环的过程中,我们成为了缺失的我们。

在过去的日子,在那个车马很慢的日子里,事物变易的慢,我们的缺失也慢,重塑得以追赶缺失,我们的主体性永恒地接近完整。可我们活在今天,活在这个不慢的日子里,获得太多、失去太多,我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缺失的人。

我这人,不是什么例外,以至于是个特例,携带着无穷尽的缺憾。我有许多丧失,对人对物皆是,在幼年时就已琢磨出这样的语句:“从现在起就永远也看不到……了”。这样的语句几乎是伴随我的一生,也从我身上带走了许多东西。“一生”吗?如今当然尚未可知,我不希望如此,但,我若不做些什么,可以预见其必然延续一生。

做些什么呢?想必是撰写博客。

其实撰写博客绝非是如今方才想起,一直以来,我总隐约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,很早起尝试写些东西,做些节目皆是如此,十二岁时最初学习Web技能也是为了搞一搞个人网站来着。然而那么多尝试,那么多次重拾信心,却接连失败,又是何故呢?大概在于未能识别目的之故。没能识别目的,不知自己的去处,那些努力随着事物的离去与我的缺失一同付诸东流。

如今,我猜大概不会了。

(叁)

这次再建博客,我又迁移到了jekyll。jekyll无疑是早就过时了的物件,我却仍然捡起来用是何故呢?正因github对它的独到支持。只肖将源文件通通上传,就能借github page直接运行起来。剩下要做的,就是写一个适合自己的主题,再做一些配置即可。

采取这样简单,以至于是简陋的操作,目的就在于回归到博客的核心上去,不要再费心于反复的关注于维护、生成、上传等等操作上去。我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构建博客,不是吗?我要构建新的生活形式,在自我表白中重塑自我,就像阿尔杜塞撰写《来日方长》那样:

看完这本《来日方长》,我的一个很突出的感想就是,人是需要学会“忏悔”的。“忏悔”就是勇于如实地剖析自己。同时对于别人真诚的自责,也不要苛责,因为谁都难免有自己的一段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“非常时期”。阿尔都塞写完这本书之后,肯定心情轻松了许多,平静了许多。

趁着一切还未发展到阿尔杜塞所尽力的那种地步。

趁她尚未被人杀害。

趁她尚未失踪。

上次博客,我给自己洋洋洒洒规划了六个方向。其实当下想来,又何必如此?想写些什么就写点好了,就像活着那样。

这次的博客页面选择了更加大气、更加简单的样式,整体风格也偏向于朴素淡雅。这样的风格有些迎合我对自己的愿望:成为一个朴素的人。大体上还是延续此前的想法,主题名称也只是在CHaN后加了个pro。

(肆)

文章写到这个地方,其实也就可以结束了,但我多多少少觉得有所缺失,总还觉得有些什么想写。什么呢?最后说点我这人自身好了。

在《再建博客记》的末尾,我写道:

本人并不聪明,事实而言有些愚笨,却又多有思虑。行为而言或鲁莽或迟钝,总归闯下了不少祸端,给人带来了不少麻烦。然而无论如何,仍然愿意坚信自己有所价值,有所功能,自己的存在对世界而言利大于弊,也总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着。这一博客,或许得以记录此后我的劳动。总而言之——哪怕是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——还望大家多多关照了。

如今再看,倒确实觉得贴合,唯有一点遗漏:我这人总是不足够努力,又不大能坚持,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工作,又往往偷懒拖延,如今积累下了不少作为拖累的成果,却是没什么出彩的。往下去,我想大概得改掉这样的毛病。怎么改呢?事事下定决心。凡我下定决心者,到今天倒是没什么放弃了的,只要不至于放弃,那么也就不至于荒废。如是我行,最终必然成为一个伟大的人。哪怕不至于伟大,至少成为一个好人。

又想来我的那所谓座右铭:回归纯粹,勇于狼狈。的的确确是好句。

从何处纯粹?从何开始狼狈?就先下定决心,撰写博客至未来罢。

四月末日晚桌前敲击键盘

时无云亦无星无心待劳动节至

下一篇 浅谈RSS技术